當一個畢業生剛剛走出校園,對自我大致清晰的認識當然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對雇主價值觀、需要及行為模式的認識與理解,這常常決定我們求職的成敗。 一般而言,一位企業老板或職業經理人在企業出現職位空缺的時候,是如何開始找人的? 第一步,在我身邊接觸過的人里面,有沒有誰適合這一職位? 這一點是任何正常人的基本思路。人對他人的信任感,很自然受熟悉程度的左右。比如家族企業中,經常會被老板安插許多親戚在要害部門把控大權,這雖然從長期不利于企業各部門的專業化提升,不利于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但在初創時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由于經濟條件所限、人手的匱乏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那么在大企業甚至是全球500強,雇主就不再遵循這一思路了嗎?其實未必。 在大企業里,部門之間也常會進行一些人員調崗,內部擢升,職位空缺常被內部人士所填滿。最典型的例子其實還是實習生制度,大量外企通過招聘寒暑期實習生來做一些輔助工作,一方面可能是企業短期內的用人需要,一方面可能是他們長期人才戰略的一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可以提前網羅一批精英人才,用過實習的過程考察和試用,相當一部分人在畢業前后可以獲得雇主的正式聘書。這就是先發的優勢,很多空缺崗位通過這樣的方式被填滿了,而外界的應聘者并不知曉。 第二步,在我身邊信任的人里面,有沒有誰能給我推薦適合這一職位的人選? 假如雇主環顧四周,并沒有合適的人選可以填補職位空缺,第二步他會想到:有哪些值得信任的人可以為我推薦人才? 每一個資深的職業人都有自己在業內的關系網,通過這條關系網,他們可以更低的成本找到專業人才。比如,某家報社的老總辭職單干,要辦一本新創刊的雜志,急需招人,他首先要做的是利用自己在媒體圈的人際關系,散布出消息,詢問有哪些編輯、記者有跳槽打算,或者即使自己沒有意愿,是否身邊有人可以推薦。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媒體圈,在大部分行業都是常態。 所以專業人才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也要搭建自身在行業內的關系網,可能你的客戶、你的同事都會給你帶來各種不同的招聘信息,這些任職機會并沒有通過廣告對外發布。如果一個工作五年以上的專業人士,仍然只能靠招聘廣告去求職,他這幾年的職業生涯可以基本斷定為是失敗的。 第三步,尋求專業組織的幫助,如獵頭公司、人才俱樂部、高校的就業中心 獵頭公司只專注于較高層次的人才,人才俱樂部是行內人士的聚會場所,而高校的就業中心也可能會推薦一些優秀的畢業生給用人單位。通過這些專業的人才推介機構,雇主可以定向地獲取人才信息,也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方式。 第四步,發布招聘廣告 只有在以上種種方式均未見效的情況下,或者實在是招聘需求過于龐大,雇主才開始對外發布招聘廣告。 因為招聘廣告是耗資不菲的,并且很難建立針對性。可能讀到招聘廣告的數百個人中,只有幾個人對這條廣告感興趣,而只有更少的人才適合這一職位。尤其對于高級人才的招聘,絕少采取這種方式。假如企業發布年薪百萬全球征才的廣告,這多半是一種企業的宣傳策略,而真正找到合適人才,還需靠私底下的頻繁動作。 求職者如何應對? 作為一個求職者,我們習慣的求職方式是恰好反方向的,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根據招聘廣告的信息投簡歷來求職,這種方式不是不可能成功,甚至它是大多數人的必然選擇,但是你很難控制自己的就業方向及最終成功率。 通過查看招聘廣告投簡歷的方式求職,誰都會做,我們不再贅述;但是既然雇主有那么多種搜尋人才的方式,我了解了之后,到底有何意義? 下面我們談論不靠招聘廣告求職的一些可能: 一、尋找高速擴張型企業,隨時應聘其主營業務相關職位 如果你關注一些企業,他們可能處在新興行業,或者有業務模式的創新,或者得到了一大筆注資(如風險投資介入或上市),或者是跨國巨頭剛剛在中國布局,或者是老牌外企有新的擴張戰略,在這些情況下,你應該隨時主動出擊,去應聘他們的主流業務相關職位。 在這些情況下,他們的業務擴張是一定要補充新鮮人才的,與其等待他們發布招聘廣告,引來更多競爭者,不如你先行一步,直接應聘過去! 徐小平老師在《圖窮對話錄》中曾寫過一個例子,那位女生經徐老師介紹到某外企駐中國辦事處打臨時工,這家外企在中國的辦事處只是籌備單位,目的是建立中國子公司,短期的打工,這位女生表現不錯,便獲得了留任,成為其中國子公司的正式員工。 像新東方這樣以英語培訓為主業的教育機構,她隨時需要英語教師;像Google和微軟這樣的IT巨頭,其隨時可能需要招程序員。只要你足夠好,應聘這些地方不一定要等待他們發布缺人的廣告,你隨時都有應聘的機會。 幾乎所有行業,都有業務的季節性,比如新東方相當大比例的營收來自于一年中的寒暑兩個學生假期,在寒暑假前的一兩個月,是應聘成為新東方教師的黃金季節。 二、找到“關鍵先生”,向他詢問職位空缺 很多人認為他們沒有機會認識所謂的“關鍵先生”,或者認為人力資源部才掌握著人員錄用的生殺大權,這些都是膽怯或偏見。 我們都聽說過那個例子,說是你要給世界上的任何人送信,只需要經手四五個人即可達到,我們跟任何人的關系就是這么接近。假如你躲在屋子里,就只能收獲愁悶,但是假如你開始去探索接近一個人的方式,并敢于采取行動,結果總會出乎你的意料——跟很多大人物接近并不困難。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郵件聯系的例子,怎樣得知公司老總的郵件地址?如果你不認識這家公司的任何一位員工,從哪里入手?一般情況下,如果你要寫信給他,你當然知道他的名字,或者在公司網站的管理層介紹部分可以找到他的名字。這時候你也不妨看看公司的招聘信息,一般會留下公司招聘部門的電子郵箱,請注意@以后的部分,這可能是公司內部所有人的工作郵箱后綴,想到了吧?你所要聯系的公司老總的郵箱很可能就是他名字的全拼@公司所有人的郵箱后綴。對于有海外背景的人而言,也很可能是他的英文名;對于港臺人士,很可能有一些獨特的姓氏拼寫,比如李寫做Lee等。 很多人的魯莽在于,他根本不知道要說什么,聯系關鍵人物有何貴干。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有多想聯系上這個人,并且希望他為你解決什么獨特的問題。假如你的問題只需要一般客服人員就可解決,為什么要費這么一番周折?假如你想要問的職位需求信息,就寫在公司網站上,那只能證明你功課做得不足,信息搜集能力太差。核心是:第一,你要聯系他有什么非他解決不可的問題?第二,關注他的價值,你的來信對他有什么好處?(比如可以提供意見和建議)而不要帶有別人只能為你服務的單向度思維。 我希望每個人都做這樣一個功課:去認識一位你特別想認識的著名人物,花半年或一年來探索認識他/她的途徑,這種經驗將使你一生受益。只要一次成功,往后你就可以無限復制,認識任何人就都不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三、通過建立人際網來尋找工作 通過你的人際網絡來搜尋職業信息,通過親戚、朋友、校友、同事、客戶等等,如果你沒有一個有效的網絡,就要學會編織這張網絡。人際網并不是一張各處均衡的網絡,會有一些結點,處在這些結點上的人具有特別發達的網絡關系。我想給那些害羞的人一個實際建議:如果你不善于維持與很多人的人際關系,可以定點突破,找一兩個人際網結點上的人做你的親密朋友——這一點恐怕要簡單得多——而且這個人最好是你的同輩朋友。 四、通過社團組織來尋找工作 在學校里,社團與外界用人單位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在社會中,各種行業的專業組織里也傳播著大量未向外界公開的招聘需求信息。通過參與這些社團組織,結識更多的專業人士,你將會獲得極大的就業優勢。 很多好的職位空缺,是未登廣告即被以各種方式填滿了的,如果你能得到這些信息,你就會大為驚訝。在這種情況下去應聘工作,你將面臨更少人的競爭,對職位要求的信息掌握也會更全面,這種思路將根本改變你在求職上的被動處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