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6geo"><dl id="o6geo"></dl></li>
    <abbr id="o6geo"><source id="o6geo"></source></abbr>
    <rt id="o6geo"><acronym id="o6geo"></acronym></rt>
  • <rt id="o6geo"><acronym id="o6geo"></acronym></rt><center id="o6geo"><acronym id="o6geo"></acronym></center>
    <li id="o6geo"><source id="o6geo"></source></li>
    <rt id="o6geo"><delect id="o6geo"></delect></rt>

    資訊中心

    | 薪酬福利 | 求職寶典 | 面試技巧 | 職業診斷 | 職場人生 | 簡歷制作 | 勞動法規 | 行業資訊 |
    立即搜索
    新手須知的音響知識
    發布時間 2012-07-14 來源 http://www.yxokjob.com

    HIFI表述的聲音冷、暖,用專業音響的術語就表述為:頻率響應、聲能量頻譜構成密度、直達聲與反射聲能量比值等多種參數的綜合。
    HIFI表述的立體感,用專業音響術語表述為:聲道分離度,揚聲器位置與聽眾夾角,音源制作時立體聲編碼,等等指標的綜合。
    既然我們選擇從事專業音響領域,學習與工作也應該以專業的角度為主。但我并非完全排斥發燒音響所使用的術語和理念,適度使用可使交流更方便,尤其是與圈外友人或客戶的交流。不過需要注意不能沉迷,不學無術,在沒有弄清所以然的情況下僅靠玄幻的幾個名詞去忽悠只會令自己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對自身進步有阻礙。

    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或許我這么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贊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   
    音響第二:
          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里,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器材評論里,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總之,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臺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布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么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布。問題出于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只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么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于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極低頻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這段極低頻并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于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低頻:從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么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 f/ D"
          中低頻:從80Hz-160Hz之間,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臺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么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于轟轟然。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里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于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體負責,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體負責。這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體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計師們統統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出。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經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嘶」的聲,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 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含在中音單體中。   
          中高頻: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頻段有什么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只要弦樂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
          高頻:從2560Hz-5120Hz這段頻域,我稱之為高頻。這段頻域對于樂器演奏而言,已經是很少有機會涉入了。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從喇叭的分頻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這段頻域全部都出現在高音單體中。如我前面所言,當您將耳朵靠近高音單體時,您所聽到的不是樂器的聲音,而是一片嘶嘶聲。從高音單體的表現中,可以再度證明高音單體幾乎很少發出樂器或人聲的基音,它只是發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極高頻:從5120Hz-20000Hz這么寬的頻段,稱之為極高頻。各位可以從高頻就已經很少有樂器出現的事實中,了解到極高頻所容納的盡是樂器與人聲的泛音。一般樂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處能量愈小,換句話說,高音單體要制造得很敏銳,能夠清楚的再生非常細微的音。從這里,發生了一件困擾喇叭單體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兩全其美?什么是「兩全」?您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高音單體為了清楚再生所有細微的泛音,不顧一切的設計成很小的電流就能推動振膜,那么同樣由這個高音單體所負責的大能量高頻與中頻極可能就會時常處于失真的狀態,因為這二個頻段的能量要比極高頻大太多了。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喇叭極高頻很清楚,卻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您還記不記得以前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設計,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單體、高音單體、超高音單體三路。那個超高音單體負責13000Hz以上的頻率。我記得當時有許多人都「不解」,為什么SP-1有超高音單體,而聲音卻是那么的柔呢?應該要很銳利才對呀!現在我想您該了解了吧!SP-1設計著眼點在于使高音單體不會失真,而又能再生極高頻。這就是SP-1聽起來很舒服,具有音樂性的原因之一。了解了高、中、低頻段的分段法之后,我們接著要討論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 當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們說的:高音比較多、低音比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對低頻段與高頻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頻松散,有些則具有彈性。我們會說后者有低頻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夠抓得住高頻,讓它不會飆得耳朵難受,我們說它高頻控制力佳。請注意,各頻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壞,器材之間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壞就可以說是器材本身的優、劣。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么感受呢?弦樂有黏滯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么好處呢?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紮實更像真的。
         透明感 透明感幾乎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名詞。有些器材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只要是有換機經驗的人一定就有這種感覺。透明感是「音響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連帶也會影響對其余各項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達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單單表現清楚而已。如果能夠達到「清楚又柔和」,那么該件器材的價值恐怕也不低了。
        層次感 層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樂器由前往后一排排的間隔能否清楚再生。以電視而言,深灰與黑能夠分辨出來的話就是有層次感。音響亦然,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最好的層次感。
         定位感 顧名思義,定位感就是將位置「定在那里」。聚焦不準定位感就差,結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會導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頻反射太強)也會導至定位不準。舉一個例子:夏天很熱時,柏油路上會冒氣。此時如果您走在路上,就會覺得物體的影像會飄。這就像我們音場內樂器定位會飄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鏡,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體表現。總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我們不管它是怎么形成的,我們要求的是樂器或人聲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里,不該動的時候就不要動,不該亂的時候就不能亂。
         活生感 所謂活生感可以說是暫態反應、速度感、強弱對比的另一面。它讓您聽起音樂來很活潑,不會死氣沈沈的。這是音樂好聽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好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能把音樂指揮得充滿生氣;而蹩腳的指揮往往將音樂弄得死氣沈沈的。這就是音樂的活生感。
          結像力與形體感 顧名思義,結像力就是將虛無飄渺的的音像凝結成實體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讓人聲或樂器的形體展現出立體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歸入「形體感」中。后來我仔細思考過,認為用結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現在將之改為結像力與形體感。結像力好的音響器材會讓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體感。也就是我常說的音像輪廓的陰影更清楚。
       解析力 這個名詞最容最懂,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鏡頭解析力好壞的差距;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一片黑色的頭發解析得絲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現。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復雜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其實,細節多與暗部層次清楚也是解析力產生的結果,這就好像空間感也可合并入音場來講一樣。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細節再生與層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層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將層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無法對單項的名詞做明確的解釋。因此,我在此都盡可能分開來說,讀者們只要知道「音響二十要」之間彼此都有難以分割的關系就可以了。一般而言,如果細微的變化(低電平時)都能表現得很清楚,那么這件器材的解析力當然很好。既然有低電平時的解析力,那么有沒有高電平時的解析力呢?當然有!在極端爆棚時能將所有東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電平的解析力。
      
         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 到底樂器的線條、形體要多大才算對?到底人聲要一縷如鏈?還是要豐潤有肉?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音響迷。理想主義者認為應該按實際樂團大小比例縮小放入家中聆聽室。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鋼琴與小提琴在演奏奏鳴曲時,鋼琴的形體不知道要超過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錄音時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鋼琴掩沒(現場音樂會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錄音時,錄音師都會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來說到整個管弦樂團與小提琴做協奏演出時,如果完全按比例縮小,那么小提琴的音應該要細小得不能再細小,而不是我們在CD上所聽到的那么清楚、強勁。所以,正確的「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縮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樂要作大小比例。樂器如此,人聲亦然。其實,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縮小與否的問題,而是因為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誤解。例如您的房間在100Hz左右有嚴重峰值的話,定音鼓敲起來一定會特別的大、特別有勁;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這才是真正錯誤的比例。所以,在評寫「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時,應該特別注意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影響。
          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 「質感」這個名詞相當抽象,我們常說這家俱的木頭質感很好、這套真皮沙發的質感很好;或這個大理石的質感很好。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了解,所謂「質感」京是指該物體「材質的本性」。不過,我們在此說的并不是音質的那個質感,而是樂器演奏、打擊接觸那一剎那動作所發生的質感。因此,當我們在說:「小提琴的擦弦質感很好」,就意謂著「它錄得很像小提琴」。當我們說:「鈸的敲擊質感很好」,也就是說「它敲起來像真的」。反過來說,當我們認為「小提琴擦弦質感不夠」時說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謂質感也就是指「傳真度」。雷射唱盤剛推出時,大家都覺得小提琴的聲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質感不像。而「形體感」則更容易了解,當我們聽單簧管吹奏時,我們說它的形體感真好,那也是「傳真度」的一種。總之,質感與形體感皆是「傳真與否」的代名詞。至于「空氣感」又是什么呢?當我們在形容拉奏、敲擊鍵盤樂器時,我們用的是「某某樂器的質感很好」。可是,當我們在形容管樂器時,我們通常不用「質感」二字,而用「空氣感」,也就是說吹氣的感覺。說得更清楚些,「空氣感」是指聲波振動的感覺,而質感大部分是「接觸」后剎那的感覺。當然,弦樂群除了拉奏時的擦弦質 感外,它同時還有弦樂空氣中產生的「空氣感」。
       
        整體平衡性 每件音響器材都和指揮在控制樂團一樣,應該求得一個整體的平衡性。這就好比一個樂團中,人人皆是獨奏的高手,但是每一個人都想出鋒頭,不聽指揮的詮釋,如此一來雖然個別演奏水準高,但是樂團的整體平衡性一定很差。這樣就不是一個好樂團。同理,一件音響器材的前述十七項要素都非常好,但是如果無法把這十七項要素做一個精妙的平衡,那么也一定不耐久聽。此時,不管解析力再高、強弱對比再好也沒有用。關于這項,我們無法用尺度去度量出來,要分辨整體平衡性就像多聽音樂會才能分辨樂團好壞一般,祗有靠自己豐富的聆聽經驗來判斷了。除此之外,整體平衡性說的還有高、中、低頻段的適當量感分配。例如我們所說的低頻基礎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謂低頻基礎就是低頻段在整個音樂里造成的穩固、穩定的狀態。大部份的音樂迷都希望音樂是很厚實、豐潤的,而不希望高頻多過中頻、低頻,而造成頭重腳輕的情況。這種合理的高、中、低頻段量感也就是我所說旳整體平衡性。整體平衡性好的器材聽起來就會耐聽,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音樂性。在此順帶一句,當您在做喇叭擺位時,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體的平衡性。千萬不要為了音場表現,而犧牲了雄厚的中頻與低頻。

    更多相關信息
    熱點資訊推薦
    網站簡介 | 會員服務 | 法律申明 | 廣告報價 | 客服中心 | 留言反饋 | 幫助中心 | 求職防騙技巧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www久久com|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日本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尤物app| 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久久|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久久免费线看线看| 国产精品va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只这里是精品66| 久久99国产综合色| 伊人色综合久久88加勒| 四虎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久久久久久一区国产精品| 香蕉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久久国产精品萌白酱免费|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午夜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 久久影院秋霞理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中文字幕伊人久久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WWW久久无码天堂MV| 久久电影网午夜鲁丝片免费| 偷窥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