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作為表演藝術的具體場所,是劇院的核心。而劇院舞臺技術的管理,則是劇院成功運行的關鍵之一。在西方國家,對于劇院舞臺技術管理的探索已經進行了上百年,并擁有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筆者在10余年的時間里,遠赴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多個國家的著名劇院進行訪問,了解和掌握了諸多西方舞臺技術管理的先進經驗。
兩類劇院的舞臺技術人員配置
西方國家通常將劇院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擁有歌劇團、芭蕾舞團等藝術團體的劇院,即歌劇團、芭蕾舞團等隸屬于劇院,隸屬表演團體的排練、演出都在劇院進行;第二類是無駐團的劇院,它們通常靠商業演出和出租劇場來維系劇院的生存。
在第一類劇院中,由于劇院擁有兩個或以上的演出團體,所以其舞臺技術人員很多,且是全職工作。通常,第一類劇院的舞美人員包括:1名技術總監、2至3名舞臺監督、3至4組舞臺技術人員、6至8名服裝工作人員,及道具部人員、化裝部人員若干。其中,每一組舞臺技術人員包括4至6名燈光師、4至6名裝置技師和1名音響師。各組舞臺技術人員輪流工作,既保證了每天一至兩場的演出,也能確保舞臺技術人員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第二類劇院的情況則不同,劇院中的重要職位由全職舞臺技術人員擔任,如技術總監、燈光總管、裝置總管等。其他舞臺技術人員大都是臨時雇用,沒有長期合同。劇院根據每一臺戲的不同要求雇用不同的舞臺技術人員,這樣既保證了演出質量,又降低了劇院的經營成本。
舞臺技術人員應保證職業化
國外劇院對舞臺技術人員有嚴格的要求,他們必須職業化、專業化,每一項工作力求盡善盡美。中央芭蕾舞團赴荷蘭音樂劇院演出《大紅燈籠高高掛》時,就發生過一個插曲。
《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有一道用京劇“守舊”制作的布景,“守舊”由絲綢繡花加里襯制成。由于長期演出,布景前端的絲綢部分已經松弛且比里襯長出很多,但通常從觀眾的角度是看不出來的。但是荷蘭音樂劇院的技術總監在裝臺時發現后,立即與中芭工作人員溝通,為了保證劇院呈獻的每一臺戲都是最高水準,他希望中芭允許他將這塊“守舊”改成前后一樣長。
神州音響網訊:
得到中芭的允許后,荷蘭音樂劇院的4名服裝師開始了緊張的工作。經過一天的剪裁熨燙之后,一塊全新的“守舊”被制作出來。中芭的工作人員十分滿意,并表示感謝,但劇院技術總監檢查之后仍然搖頭,并表示有些地方還不夠平整,需要返工。雖然中芭所有工作人員一再表示,這塊“守舊”已經改得很好了,但是技術總監仍然堅持要將一切做得盡善盡美。于是服裝師們又再次開始工作。
舞臺技術管理還有許多重要的方面,這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中國的劇院和劇場現正在蓬勃發展,這對舞臺技術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將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是所有劇場管理者需要面對和不斷研究的課題。
各組舞臺技術人員輪流工作
在第一類劇院中,由于劇院擁有隸屬演出團體,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出,特別是在演出季中,幾乎是一天一個劇目,這就對舞臺技術人員的安排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通常的作法是,第一臺劇目的演出由第一組舞臺技術人員負責;演出結束,第一組舞臺技術人員下班,第二組舞臺技術人員負責拆臺并為第二臺劇目裝臺;第二天上午,第三組舞臺技術人員上班,完成第二臺劇目的裝臺;當天晚上的演出,由第一組舞臺技術人員負責。
通過3組舞臺技術人員輪流工作,保證了劇院不間歇地運轉,即使在一天內演出兩場,也能最大程度地將劇目呈現給觀眾。并且輪流工作也提供了舞臺技術人員足夠的休息時間,保證了每一場演出的質量。